Samstag, 6. Oktober 2012

童年,底色

文/冰娃儿 ——读琼瑶自传《我的故事》小感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个故事了。之所以再读第二次,是觉得这样的童年经历在戏剧性上并不差于一部小说,可读性极强。此外,它还是真实发生的,所谓领悟人生,真实性大概更可靠吧。再者,听一个当事人讲自己的心路历程,总是比道听途说的味道来得更正更易感触。

说起琼瑶。我对她的了解好像也只限于当年和我童年密切相关的两部电视剧,我欣赏的那部分琼瑶不是爱情的,而是热烈,偏执,内心忧郁而丰富的。我不是个爱情信仰者,却热情于剖析一个人的成长。

也许正因为成长中所发生的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才使得如今的我和身边的大多数并不统一,不断的矛盾与摩擦让我在困惑中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去读琼瑶关于童年成长的自述,也正源于这样的困惑,我急于从已发生的
东西里面去寻找答案。关于恐惧—— 琼瑶出生在抗战年代,纷繁的乱世,逃难成为必修课。她写她们在山里躲日本人,母亲差点被日本人拽走,写表叔在柴房里差点掐死自己的儿子,写他们在逃难的路上遇上搜身的日本人。我想童年的孩子,恐惧都是深刻的,那些直接来自于外界关于强势,生死和惊吓的东西都足以让他们恐惧膨胀,继而记忆深刻。

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我回忆我童年的时候发现,那些记住的真正快乐的并不多,反而是那些残酷的,惨烈的,生与死倒令我印象深刻,我甚至连发生那些事的时候我穿的什么衣服在什么地方这些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太可怕了。关于眼泪—— 琼瑶在这本书里写到一个关于眼泪的故事。逃难过程中,她到一个锯木厂去偷柴,被人家抓着了,那人很生气、很凶,问她为什么要偷他的木柴,把她吓坏了,后来那人说只要她唱一个歌,跳一个舞,就把这些柴送给她。她不会,但还是一面跳舞,一面唱歌: “弟弟疲倦了,眼睛小, 眼睛小,要睡觉……” 一面唱,一面哭了。

一个故事读下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被吓坏了的小女孩用满腔的恐惧在歌舞,那神色可怜极了。我想,对于孩子而言,不管是哪里来的压力,压抑的都是整片天吧。想起我小时候类似的经历,我被一个男生强迫着替他写作业,想到自己的作业都写不完了还要替他写,我就一面写一面哭。

他还在我的桌子前对我大吼大叫:“叫你不要哭了!!!”教室里同学很多,却没人敢管。那种痛彻心扉的压抑与恐惧,悲伤与孤独大概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

关于离别—— 琼瑶写过的小说里面,关于离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我想大概也跟她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她从四岁离开四川告别奶妈,再到六岁从湖南告别祖父开始逃难,期间又经历了与同病相怜的小娟(这个小娟有点像还珠里面的小鸽子)的分离,后来,又经历了两个弟弟的丢失……这几年从四川到湖南,再从湖南到广西,贵州到四川。一路上离别成了她童年的主旋律。我印象中,孩子对于离别也是非常敏感的。

离开一件珍贵的东西,离开一个心爱的小伙伴,都足够他们伤心落泪了。何况是这种大环境下无可奈何的刺激,就好像我八岁的时候,还来不及懂得生离,就先领悟了死别,而且是突如其来的死别。

所以,大概及早尝过这些味道的孩子都会比同龄人稍微显得早熟一些。关于命运—— 命运似乎是一个并不唯物的说法。

可是,有时候又不得不信。琼瑶在书里写到弟弟失踪到他们重逢这段经历: “我们和弟弟,前后整整分散了七天。在一个大战乱里,分散七天而又重聚,像个传奇,像个神话,像个难以置信的故事!后来和曾连长谈起来,我们才知道,曾连长是当天才到桂林的,如果我们早到桂林一天,碰不到曾连长,晚来一天,弟弟们已被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 是谁安排我和父母遇到那热心的老县长?在那小镇莫名其妙的逗留了三天?为什么是三天而不是四天?是谁安排我哭醒父母,从河中爬起来继续求生?是谁安排我们搭上那班难民火车?刚好遇到连长的部下?人生的事,差之毫厘,就谬以千里!从此,我虽是无神论者,却相信“命运”二字!我和弟弟们的故事,我只能说,“命运”太神奇! 所以我常说,人生的故事,是由许多“偶然”造成的,信不信?” 而我自己也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偶然,戏剧性地改变着我们的人生。

我常常会想到十年前我下意识的那些举动,却在十年后蓦然发现,轮回一样的结局,分明扣着那些过去…可那个时候,怎么也想不到,今天会在这个地方,遇到这些人,过这样的生活。就像我高中的时候开的那个玩笑一样, 当年有人问我想去哪个大学,我哈哈笑笑,借着地理的名儿给他们开玩笑说将来要去东部经济地带上大学,最好是北纬三十度。

那阵我特别迷恋北纬三十度的传说,结果,我到了苏州,真是东部经济地带的长三角,纬度是北纬31°3'。误差约在111千米……一语成谶。大概这就是命运吧,魅力不在于如愿以偿,而在于阴差阳错。关于生活—— 生活常常被人解释为生下来,活下去,岂是艰辛两字可以概括清楚的。

的确,书里写到琼瑶的父母上街卖糍粑和红薯。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母亲更是大家闺秀,两个人都是讲究自尊和气节的。

结果却为生活所败。琼瑶亲眼目睹了她父亲买红薯的情形。他不会招揽生意,来了唯一一笔生意却不会看秤,好不容易把滚烫的红薯捞出来,称给人家,一不留神,还掉了一地。

我想,琼瑶的父亲当时一定充满了挫败感。生活逼得人狼狈,却毫不留情。

我虽然还没有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却也从我的父辈们身上看出了生活的恐怖影子。那些不容商量的,毫无公平可言的,从我很小的时候就看到了,愤愤不平却毫无办法。看了琼瑶的故事,再想想我自己的故事,觉得童年就是生命的底色。一个孩子将来究竟长成什么样子,是成熟还是简单,是阳光还是忧郁多半还是和童年经历分不开的。

那个时候年龄所限,脑子不会想太多,但却会储存下来,变成日后我们处理事情的潜意思,无论是犹豫的,恐惧的还是风风火火的。所以成年后的琼瑶才会是敏感,矛盾,忧郁而热烈的。不过正是因为看过这些童年的艰难,我才更加相信未来不可预想的美好。经历多了,体会多了,会累,但并不意味着那些经历就一无是处。

就像我曾经在说说里写过的: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哪种色调,和他们生命之初的记忆密不可分。童年的创伤性记忆让他们的创作内容忧郁而悲壮,别管那个主角是坚强圆滑还是偏执软弱。

严歌苓是,琼瑶也是,那种经历带来的戏剧性和沧桑感是很多现代言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一个优秀的作家如同一个优秀的演员,必然是人生如戏的…… 因此,我还是相信琼瑶女主角之一的赵薇说过的那句话:“命运无所谓好坏,我是坦然接受,而不是承受。”因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012-10-6 16::0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Keine Kommentare: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